100年|黃岡黨史故事:震驚中外的黃麻起義
黃麻起義是繼八一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著名的“八七會議”。根據“八七會議”精神,中共湖北省委制定了秋收起義計劃。
9月下旬,黃安(今紅安)、麻城兩縣黨組織率領農民自衛軍和數千群衆進行“九月暴動”,肅清了黃麻兩縣北部七裡、紫雲、乘馬、順河等地的反動勢力、為更大規模的起義行動準備了條件。
10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派符向一、劉鎮一、王志仁、吳光浩等到黃麻地區工作,成立了以符向—為書記的中共黃麻特别區委員會和劉鎮一為負責人的鄂東革命委員會,王志仁任特委委員兼黃安縣委書記,潘忠汝、吳光浩分别任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
11月3日,中共黃麻特委在七裡坪召開黃麻兩縣黨團活動分子會議,成立黃麻起義指揮部,潘忠汝、吳光浩分别擔任正副總指揮,決定以兩縣自衛軍為骨幹,配合群衆武裝奪取黃安縣城,建立革命政權和革命軍隊。這時,兩縣農民自衛軍共有槍300餘支,以大刀、長矛和土槍武裝起來的農民義勇隊及其他形式的農民武裝達3萬人以上。
11月13日,起義指揮部得到從河口傳來的情報:國民黨正規軍的一個團将回防黃安縣城。中共黃麻特委迅速調集黃安縣農軍全部、麻城縣農軍大部,以及紫雲、七裡等區千餘精銳農民義勇隊,組成攻城部隊,于當夜10時浩浩蕩蕩向黃安縣城進發。黃安七裡、紫雲、高橋、二程、桃花等區及縣城周邊群衆2萬餘人聞訊積極響應,手持大刀、長矛從四面八方湧向黃安縣城,配合作戰,震驚中外的黃麻起義爆發。
14日淩晨4時,攻城部隊在城内群衆武裝的配合下,由西北城牆攀梯而上,一舉攻入城内,全殲敵警備隊的反動武裝,搗毀了反動政府,活捉反動縣長賀守忠,并打開監獄,釋放了被捕的革命群衆。黃安縣城被農民起義軍攻占後,國民黨反動當局急忙調兵遣将,向黃麻人民反撲過來。當日下午4時,國民黨軍一個團向黃安縣城開進。為避敵鋒芒,下午6時,起義隊伍撤回七裡坪休整。黃安縣城被敵軍占領。
15日,中共黃麻特委在七裡坪召開會議,決定成立黃安縣農民政府籌備處,為再次奪取黃安縣城建立工農政權進行了周密的部署。駐黃安縣城的國民黨軍,驚恐我農民起義軍再次攻城,在搜刮完城内百姓大量錢财後,于當晚倉惶出逃。
16日,起義隊伍從七裡坪出發,浩浩蕩蕩開進黃安縣城。18日,中共黃麻特委在城南校場崗舉行萬人大會,宣告黃安縣曆史上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成立,曹學楷任主席。縣農民政府很快頒布了以實行土地革命、推翻豪紳地主、建立工農政權、反對帝國主義、打倒蔣介石等為主要内容的施政綱領。與此同時,根據中共湖北省委指示,中共黃麻特委宣布将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整編成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黃安縣農民自衛軍編為第一路軍,麻城縣農民自衛軍編為第二路軍,潘忠汝任鄂東軍總指揮兼第一路軍司令,吳光浩任副總指揮兼第二路軍司令,戴克敏任鄂東軍黨代表兼第一路軍黨代表,劉文蔚任第二路軍黨代表。
黃麻起義是大别山地區在我黨領導下爆發的第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武裝起義,它是在沒有任何正規軍參加的情況下,以農民為基本的武裝力量,而且動員深入,組織嚴密,行動迅速,鬥争堅決,因而有力地回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的血腥鎮壓和殘酷屠殺。大别山地區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的建立,有力地證明,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團結武裝起來的勞苦大衆,是能夠奪取和掌握政權的。黃麻起義後,在我黨領導下,大别山地區組建的第一支革命軍隊——鄂東軍,是後來紅四方面軍的最初來源和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