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黃岡黨史故事:井岡山上一尖兵——宛希先
在茨坪井岡山烈士陵園裡有19尊革命雕像,毛澤東雕像右邊中排的是一位濃眉寬顴骨的将 領,他雙眼直視前方,神情剛毅不屈。他就是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宛 希先。
學生時代的宛希先就在黃梅地下黨組織和兄長宛希俨的帶領下,參加了本地的革命活動。1925年,他中學一畢業便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投身北伐戰争,後進入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連政治指導員之職的宛希先,同團長盧德銘一起前往南昌參加八一起義。未趕上預定日期而轉赴修水、銅鼓,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
由于反動勢力過于強大,秋收起義未能實現預定的目标,部隊也在戰鬥中損失嚴重。前委書記毛澤東審時度勢,決定向井岡山轉移。1927年9月19日,宛希先在前委擴大會議上堅決反對“直取浏陽、攻打長沙”的錯誤主張,極力擁護毛澤東關于在農村開展土地革命,向井岡山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正确決策,并與曾士峨、張子清等相互鼓勵,堅決跟随毛澤東。
部隊從文家市出發後,由于糧食不足,缺醫少藥,加之天天翻山越嶺,還要對付國民黨軍隊和反動地方武裝的不斷追擊、襲擾,士氣十分低落。特别是9月22日,部隊在萍鄉的蘆溪遭敵襲擊,傷亡慘重,總指揮盧德銘也在戰鬥中犧牲。蘆溪受挫後,部隊中彌漫着一股消極情緒,許多人不辭而别,部隊很快由1500多人銳減到800多人。
9月30日清晨,部隊在三灣村前楓樹坪集合。面對情緒低落的部隊,毛澤東發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他明确指出:“我們幹革命,一不圖升官,二不圖發财,三不圖養家糊口,隻圖天下勞苦大衆得解放。此行前去,山高水長,任重道遠。人各有志,不能勉強。有願意跟我走的,請站到左邊來,我熱烈歡迎;有願意回家的,請站到右邊去,我熱烈歡送,并且發給路費!”毛澤東說完後,下面一片寂靜。這時,宛希先首先舉起手中的武器,大吼一聲;“跟着毛委員打天下,堅決革命到底!”并第一個站到了左邊,接着張子清、曾士峨,伍仲豪、羅榮桓、何長工等也站到了左邊。在這緊急關頭,宛希先等人給了毛澤東巨大的支持,從而有效的穩定了隊伍。
三灣改編後,起義隊伍縮編為一個團,即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宛希先任團政治部主任兼一營黨代表,并被增補為前委委員。随後,他又配合毛澤東在三灣接見并說服原甯岡縣黨組織負責人和甯岡縣農民自衛軍總指揮袁文才的代表,為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朱德、毛澤東井岡山會師以後,宛希先身兼紅四軍第11師黨代表和湘贛邊界特委常委二職。當紅軍大部隊被湖南省委拉往湘南,湘贛兩省國民黨軍11個團大舉進攻永新之時,宛希先擔任北路行動委員會書記。他和東中兩路行動委員會密切配合,以1個團的兵力,将國民黨軍隊的11個團困在永新城附近30裡内達25天之久,史稱“永新困敵”,創造了紅軍戰史上的奇迹。
1930年2月,宛希先犧牲。1945年黨的七大追認宛希先為革命烈士。毛澤東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時,在和湖南省委負責人的談話中曾滿懷深情說:“實踐證明,宛希先是一個很優秀的同志。”